低价吃龙虾中国留学生带火“剩菜盲盒”
当地时间2025年7月30日,新加坡滨海湾,人们在鱼尾狮雕像旁拍照。图/视觉中国
每次去餐厅吃饭,留学生方玥都会默默用最新汇率换算,然后感叹一句,“太贵了。”方玥目前在新加坡一所高校读研。半年来,她直言生活质量较国内“大幅滑坡”。
“湘菜馆里,一盘普通的辣椒炒肉都要二十几新币,换算成人民币要一百多元。”方玥说,只有偶尔跟同学们聚餐时,她才舍得“开开荤”。
新加坡物价高昂,很多餐厅会额外收取服务费与税费。上班族大多去街边小贩中心或类似美食广场的“食阁”就餐。
方玥就读的学校,距离新加坡知名景点滨海湾不远。这里聚集了国际知名的高端酒店,是饕餮客们体验舌尖美味的一大胜地。对于方玥这样的普通留学生来说,高昂的消费让他们望而却步。
2025年4月以来,一向节俭的方玥突然开始频繁光顾滨海湾,还把就餐过程发到社交平台,尽享美食与探店乐趣。这背后的秘密,就在于“剩菜盲盒”。
所谓剩菜盲盒,其实是新加坡星级酒店联合线上平台“款待”(treatsure),共同推出的盒装自助餐(buffet-in-a-box)服务。体验者可以从treatsure上查询酒店介绍、开放时间、食物种类等信息,进而选择线上或者酒店前台购买餐券。
每张餐券售价约10-15新币,约合酒店自助餐正价的五分之一。上线餐厅里,不乏“新加坡君悦(GRAND HYATT),费尔蒙(Fairmont),威斯汀(The Westin)等高级酒店,可售食物也有龙虾、螃蟹等高价菜肴,很具有性价比。
今年4月9日,她和几位同学结伴前往滨海湾附近的新加坡瑞士史丹福酒店。那天他们刚刚下课,从学校一路走到了酒店餐厅。“我们事先没吃饭,都饿着肚子。但心情很兴奋。”
很多新加坡留学生会把盲盒体验拍成照片或者用视频形式记录,在社交平台引起诸多共鸣。受访者供图
在前台支付餐券后,方玥和伙伴们分别领取了一个四四方方的餐盒,然后到取餐区自助打包。菜品种类较为丰富,任何一个人都把餐盒塞得满满当当。
“我感觉多拿几个龙虾就回本了。”方玥和伙伴们对这次盲盒体验很满意。当时同去的一位男同学是北方人,直言“第一次靠一份饭吃饱了”。方玥解释说,新加坡餐厅的饭菜分量普遍偏小,而这位男同学平日里一般要点两份饭的量,由此可见盲盒“量大管饱”。
左上角是龙虾钳,圆圆的球是烤土豆,旁边塞了一块小玉米。干干的是咖喱鸡。金黄的是香煎鱼排。最底下铺的是一层虾仁。方玥说,“这份午餐如果到外面吃,至少要六七十新币。”
苏依然2024年1月来到新加坡读研,于2025年7月份毕业。同样是今年年初,她在社交平台上偶然刷到了剩菜盲盒的热门视频。适逢新学期开学,学校课程不多,在阴差阳错下,她也加入到盲盒体验的队列。
每次去时,苏依然自嘲“拿上化缘钵”。一般地,她会速速略过甜品区、蔬菜沙拉区,径直走向摆满“牛肉、鱼、虾、鱿鱼”等的肉菜区,直到最后才添上一些水果和小吃。
平日里,苏依然总去街边的食阁里吃杂菜饭,每餐约5新币(合计人民币20-30元)。而体验星级酒店的打包餐,只需花费10-15新币,就餐品质就直线上升。“这里能体验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海鲜和肉类,一些酒店还会提供冷食,比如三文鱼。”
让苏依然感到“性价比最高”的一次,是在新加坡中庭假日酒店。当时店里只有她一个人,主厨就把剩下的大部分烤和牛都给了她。虽然和牛还是放在原来的空间存在限制的小餐盒里,但是苏依然认为“体验直接拔升”。
包括方玥和苏依然在内,很多剩菜盲盒的体验者会记录选购经历,并上传至网络。不少人因分享剩菜盲盒受到社媒关注,成为垂直赛道网红,进而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去体验。
麦片塔此前在新加坡读书,第一次体验剩菜盲盒是在2024年12月,是较早体验剩菜盲盒的留学生之一。截至目前,她累计分享了18个体验视频,在多平台拥有约80万粉丝。其中一条剩菜盲盒视频,单在某音平台就有超过76.2万次点赞。
在麦片塔社媒账号的评论区,很多人都在谈论她取餐时的方法。如何用有限的餐盒打到最具有性价比的食物,“力图填满每一条缝隙”“不浪费一寸空间”,俨然成了一门“盲盒基建学”。有时去餐厅体验时,她还会被粉丝认出来。
“每天都有人在后台催我更新视频。”麦片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相较于低成本吃大餐,分享不同主题与风味的星级酒店成为自己当前的探店动力。新加坡是中西文化汇聚交融之地。目前,她已体验过中式、意式、泰式、日式等多种主题餐厅,收获颇丰。
过程中,她发现盲盒并非无限供应,现场取餐的人也不多。麦片塔也思考过,这样的低价限量销售,酒店能赚钱吗?她和部分酒店工作人员交流后得知,对于酒店来说,他们盼望借此减少食物浪费,体现节约环保的理念。
消费者可以从treatsure平台查询餐厅营业信息、餐品种类等。受访者供图
“开盲盒”意味着不确定性。有惊喜,也会有失落。体验者在享受“低价大餐”的同时,也常能觉察到微妙的差异。
“剩菜盲盒”的体验时间设在正餐之后。第一次体验时,方玥和伙伴们约在下午2点半被允许进入餐厅,没吃午饭的他们早已饥肠辘辘。
“当时就餐区种类虽然丰富,但确实看出来是剩菜。”方玥说,这一时间,酒店正餐的客人早已离开,就餐区域空空落落。但作为外带业务的客人,他们不能坐下就餐,只能带着满当当的餐盒走出酒店,顶着热带高温天气,到外面找地方。“我一般会找路边的饮品店,点杯喝的再开吃。”方玥说。
多位受访者提及,体验者不能无限制取餐,只能用酒店发放的餐盒盛放,“盒子必须能完整盖上”。大多酒店餐盒是A4纸大小,且有多个分区。体验者可以把肉、菜、水果、小吃等分区摆放。
有一次,方玥从酒店前台领取餐盒时,发现只有常见餐盒的一半。就像在国内吃夜宵时,“街边10块一份的炒粉盒子”。而且,餐盒并未分区,食物只能堆在一起,会造成食物之间串味。方玥一下子蒙了,起初她以为所有盒子都是一个尺寸。再加上,当时体验那家酒店的午餐品相一般,种类较少。
部分酒店规定,自助盲盒的客人,不能打包“冷食、生鲜、甜品”。苏依然提到,有一次剩菜盲盒体验中,她准备去夹取生鱼片时,被工作人员制止。
苏依然心里明白,正常的自助餐本该安心享受堂食,且有更多选菜权。而剩菜盲盒意味着,只能在特定时间,去打包固定的菜品。“心理感受上还是有一定差别。”她说。
网红博主“麦片塔”提到,很多人奔着高价餐品去体验剩菜盲盒,“大鱼大肉居多”,而这些餐品往往嘌呤较高、偏油腻,“常吃这些有点遭不住”。因此,她会适当控制开盲盒的频率,不能把它当正餐。
其实,剩菜盲盒这种新型消费方式不只活跃在新加坡。在丹麦,“Too Good To Go”同样是针对解决食物浪费问题的平台,它联合餐厅、超市、烘焙店等商家,将当天快过期或未售完但仍可食用的食物出售。与treatsure不同的是,Too Good To Go主要是以“魔法袋”的形式将食物打包打折出售。中国的一些连锁烘焙店、西餐厅也试水过将当日未售完的食物打包成“盲盒”低价售卖。
近年来,随着不同剩菜盲盒平台的发展,一些关于食品安全、食品安全质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。据新闻媒体报道,部分消费者担心盲盒里的食品是否新鲜、安全,还有消费者反映存在食物口味不佳、以次充好等问题。也有消费者表示在吃完后感到肠胃不适。
小贩中心被称为新加坡人的“社区食堂”,物美价廉,是很多家庭一日三餐的选择。图/视觉中国
新加坡国土面积约735.2平方公里,约等于北京市朝阳区和丰台区面积总和。新加坡食品局发布2024年食品统计数据,表示新加坡 90% 以上的食品依赖进口,“节约世界资源、杜绝食物浪费”等被列入“国策”。
早在2014年,新加坡便发布《新加坡可持续蓝图2025》,提出建设“零废物”国家的愿景,期望实现食物和原料无浪费,并尽可能回收利用。2024年,新加坡相继推出政策,发动历时数周的“减少浪费、我愿意”行动,呼吁民众节约粮食。在2020年,面对新冠疫情对全球粮食供应的冲击,新加坡前总统哈莉玛·雅各布呼吁民众更好地管理食品浪费的问题。
在这样的政策氛围下,有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瞄准了废物利用的赛道,把节约食物做成一项生意。treatsure就是这里面之一。
说起创立平台的初衷,创始人普雷斯顿(Preston Wong)直言,“希望食物不被浪费”。
2016年的一天,普雷斯顿目睹家人将冰箱里过期的食物扔掉。这让他想到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来重新分配这些食物,而不单单是将它们扔掉。
当时,他和大学同学肯尼斯·哈姆(Kenneth Ham)正在学习创业课程,在进行市场调研后,他们开始构思“如何以技术方法不让食物浪费”。
“我一直好奇,每当正餐时间结束后,酒店会怎么样处理剩下的食物。2025年7月,普雷斯顿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线上采访时表示,与多个行业人士交流后,他开始考虑与高级酒店合作。以2023年为例,普雷斯顿预估,至少有50吨食物在treatsure的运营下没有浪费。
2017年,treatsure先后在多个线上平台发布。普雷斯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当前treatsure与合作伙伴采取“收入分成”模式,合作酒店需要支付一定费用,而treatsure通过业务增长及控制成本来实现盈利。
“最初有些人持保留意见。但跟着时间推移,他们很快从一些酒店里看到了成效。”整个普雷斯顿透露,目前treatsure与23家酒店、4家非酒店自助餐厅以及另外12家甜品店、零售店合作,未来计划逐步扩大规模。
当前,平台接入的商家数量较为有限。对于住在新加坡西部的苏依然来讲,从居住地到市中心区酒店聚集处,在交通上要消耗一个小时左右,由于一定的时间和距离因素,苏依然并不经常购买盲盒。
另一方面,treatsure专注于技术服务以及倡导环保理念,不直接干涉门店行为。消费者若有反馈意见,只能由自身传达到酒店的烹饪和服务团队,平台并无反馈渠道。
对此,普雷斯顿表示,正一直在改进其方法,并努力拓展公司业务。未来,他还希望将业务开拓到新加坡以外的亚太地区。
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近日发布了《2025出国留学蓝皮书》,其中“留学环境评价综合排名”一项,新加坡跃居第二,仅次于英国。另一方面,新加坡高昂的物价也让留学生感到压力山大。
留学期间,方玥在校外租房。一个和别人合租的小单间,每月约花费人民币9000元。方玥发觉自己会变得“精打细算”。她会和同学讨论,哪家超市更平价,哪家超市的肉质更新鲜。心里像是放了一把小算盘时时换算,“国内的100块跟新加坡的100块,体验完全不一样。”
苏依然也明显感到整体物价的上涨。她说,高中就来到新加坡读书的同学和她讲,当时的海南鸡饭是2新左右,但到现在最便宜的也要4-5新币。
如今,她还保持着国内海淘的习惯。对于不着急使用的物品,苏依然会直接从国内平台下单。“像淘宝、拼多多等购物平台,能够最终靠海运到新加坡,虽然会加一些消费税。但对比本地,依然是便宜的”
作为知名博主,“麦片塔”经常在社交平台分享省钱妙招。比如,推荐留子们去马来西亚新山购物,部分商场的商品折扣低至3-5折;介绍新加坡公共交通“45分钟内换乘优惠政策”;新加坡求职、打工的资讯等。
方玥也同意,剩菜盲盒是一种低成本的探店方式。每当体验视频上传社交网络,网友们的点赞和评论也让她有了坚持到底的动力。“我现在大概每周去体验一次,拍一次视频。也能通过这一种方式展现我们的留学状态。”方玥说。
关于剩菜盲盒的走红,treatsure创始人普雷斯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除了新加坡“节约食物”政策推动外,新加坡年青一代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,及服务行业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等,也是一大促进因素。
在中国社会化媒体上,大家普遍把新加坡酒店自助餐外带业务称为“剩菜盲盒”。但普雷斯顿觉得,更准确的中译版是“吃啥盲盒”。在他看来,这些食物与堂食顾客在餐桌上享用的食物是一样的。
普雷斯顿介绍,treatsure的主要用户是25至40岁的年轻人,“他们支持我们减少食物浪费的理念,同时也享受在平台获得实惠美食的有趣体验。”他说,treatsure在新加坡的用户已超过15万人。